设为首页 学校首页 旧版网址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

以法为翼,携着梦想飞翔——记第十六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获得者“e知蝉”团队

作者:时间:2019-12-12点击数:

让梦想插上翅膀

 

 e知蝉团队成立于2017年初,这是一支以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学生为核心组建的成业创新团队,团队成立后,他们立下誓言,决心在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的新时代,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,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的殷切嘱托“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,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”,争当“有理性、有追求、有担当”的青年一代。

 项目开展了3年多,前后历经3代队长,30多名核心成员,同学们付出了汗水和泪水,收获了认可和荣誉,更是成就了梦想。正如指导老师一直鼓励同学们的话“不要放弃,要坚持你们的梦想,不要熄灭心头的希望之灯。”

 “愿守法成为创业者的本心,让用法成为每个人的习惯”是团队一直秉持的初心。作为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,大学生创业者热情高涨,大学生创业者已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主力军。

 团队调研发现,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,其中,法律成为影响大学生团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本着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出一份力的想法,“e知蝉”团队诞生了,指导老师是彭炜锋老师和陈晓桁老师。

 对于团队名称“e知蝉”这三个字的含义,队员陈匡吾有一番解释,“万树鸣蝉隔岸虹,我们团队以e知蝉为名,寓意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为普法之蝉插上翅膀,在创新创业领域为大学生创业者发出洪亮的普法之声,为他们提供最贴切的法律服务。”

 

做有温度的法律服务

 

 “e知蝉”团队的成长首先从调研开始,团队队员走遍了广东省13个城市、67所高校、56个孵化器,共发放10034份问卷,完成深度访谈5417次。回首调研之路,队员陈星江对于在广州市大学城进行的调研印象深刻。

 在走进暨南大学众创空间时,一名大学生创业者热情地接待了他们。访谈调研过程中,这名同学表示,即使他们在大学课堂中曾经参加过创业法律科普讲座,但往往也不能很好的吸收到知识,遇到法律问题是还是会去请教本校法学专业的同学。

 在华南理工大学调研时,队员卢仕超、马骁骏与众创空间负责人进行了交流,了解到目前许多初创团队面临相同的窘境: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因维权成本高昂等,放弃寻求法律援助,导致自身利益受损。

 除了走进大学生创业者,团队队员还分析了1037份大学生创业者陷入法律纠纷的相关司法裁判案例,深入探究广东省初创企业法律纠纷问题的现状与产生原因。在多层次、大范围的调研基础上,“e知蝉”团队得出了三个结论:校园法律课程、讲座虽然突出知识性,但针对性、灵活性、趣味性明显不足;校园公益法服中心突出咨询帮扶作用,但深度和广度欠缺;校外商业性法律机构突出专业性,但价格偏高,服务温度较低。基于此,团队队员对如何凝练项目内容,找准切入点,思索良久,经过激烈的讨论,最终决定围绕“知法、守法、用法”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。

 新时代的问题,应该用创新的办法去解决。讲好一个真实故事胜过讲一千个道理。喜欢移动化学习、碎片化阅读、刷短视频、追热点,是这代大学生的特征。所以“e知蝉”团队提出要以“互联网+新媒体”为核心技术,以“传统文化+时事热点”为创新模式,传播法律知识,创新性地提出了全国首创《三个和尚》系列普法短视音频。视频改编自热点事件,风趣幽默地讲解了一个个法律知识,让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灵动活泼,易于大学生创业者消化吸收。自主研制的《三个和尚创业》系列普法短视频已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上线,面向全国大学生推送。目前为止,总播放量超过七十万,推荐数超过16万。真实的应用效果,验证了模式的可行。

 如何让用法成为习惯?团队提出——要做有温度的法律服务。

 中国高校拥有众多的法学师生,调研发现,他们有能力、有热情为身边的创新创业同学提供有温度的服务。“e知蝉”团队突破传统的法律服务模式,构建了“ATSE”法律服务模型,结合法学生和法学老师,为高校大学生带去价格低、质量高、有温度的法律服务,切实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解决法律问题。目前,“ATSE”法律服务模型吸引近900名法学师生加盟,服务4000多人次。实际成效,昭示该模式具有全面推广价值。


齐心协力迎挑战

 

 接到作品进入国赛的通知,“e知蝉”团队队员兴奋不已,丝毫不敢松懈,而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项目内容,力求在国赛的舞台上展现精彩。

 “e知蝉”团队队员林羽回忆道:“在办公室从早到晚地准备比赛是常态,有时会在会议室讨论到凌晨。”

 队员李雪如说:“参加比赛后就没有周末,没有最好只有更好。仅仅是展板,就修改了不下二十遍,有时是细节的改动,有时甚至全部推翻重来。”

 荣誉的背后是“e知蝉”团队队员夜以继日的付出,也有团队指导老师彭炜锋老师和陈晓桁老师的谆谆教导。

 在项目研究历程中,彭炜锋老师和陈晓桁老师给予了“e知蝉”团队方方面面的帮助,无论是调研时遇到的难题,或是研究方向的迷茫,两位指导老师细致严谨的思路和循循善诱的指导,对“e知蝉”团队提出很多宝贵意见,指引团队少走弯路,扶助团队攻克难关。

 当团队队员在调研思路上出现较大分歧时,彭炜锋老师告诉队员,要由浅入深、由表及里,遵循发现问题——研究问题——解决问题的原则,透过现象看本质,逐步剖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和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,从而保证整个项目研究的逻辑性和准确性。

 陈晓桁老师点拨队员,要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出发,通过实证分析和应用研究,多角度、多层次探究法律赋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力点。

 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,团队很快就针对之前的调研思路作出修改,大大加强了项目研究的逻辑性,师生齐心协力破解许多难题。


决胜赛场逞英豪

 

 背负着队员们、老师、学校的祝福和期盼,11月8日,陈儒敏、陈星江和陈匡吾三名队员奔赴第十六届挑战杯的比赛现场—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。

 面对来自全国各大高校优秀的团队,负责作品展示的队长陈儒敏既紧张又兴奋,“稿子改了又改,在比赛前一天还在修改。比赛的演讲稿有两份,封闭展示和公开答辩用的演讲稿的内容虽然大致相同,但是介绍的方式和顺序都不同。所以在比赛之前为了适应两种介绍模式的需求做了适当的修改,文字也做了一些修饰。”

 “封闭展示的演讲稿主要是为了改到能改拉近与评委的距离,像是面对面交流,不生分;公开答辩为了适应这个场合,而将演讲稿改得更加正式。比赛之前都很紧张,但到比赛那天反而不紧张了,有了充分的准备。心里有底气,就不会怯场。”

 第二天公开答辩前十分钟,三名队员都处在很紧张的状态,还在检查一切是否已经准备妥当。但在答辩教室里的十五分钟,三名队员都用尽全力,向专家讲解整个团队历时三年完成的心血结晶,展示出团队最好的一面。

 在答辩的现场,专家仔细聆听了“e知蝉”团队的汇报。专家问队员:“你们有没有将普法视频推荐给当地的司法局或者司法所?”,这个提议启发了队员,若能将《三个和尚》系列普法视频推荐给当地的司法局或者司法所,对于视频的传播范围和应用反馈都会有很大的帮助。在答辩结束后,专家对完善项目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。

 比赛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,但追求卓越的“e知蝉”团队仍会继续前行,继续关注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。“愿守法成为创业者的本心,让用法成为每个人的习惯”,这样的理念成为“e知蝉”团队前行的动力。

 迄今为止,“e知蝉”团队获得的荣誉有:天河区人大代表议案两项:《关于构建天河区“校企”双创人才与法律服务生态圈的建议》《关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创新创业法律教育作用的建议》;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两项:《线索订单管理与分配调度平台与系统》《线索订单管理与分配调度方法、装置与存储介质》;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两篇:《浅谈合伙人越权担保的效力》《完善大数据时代的电子证据取证工作》;获省市级嘉奖及专项资金立项10项,《广州益知蝉教育服务项目》获省大创项目立项资助等;主要成果获广东技能型人才知识产权实训基地等7个政府权威部门认可和收录。

 团队还先后在各类大赛中,取得优异成绩:2018年“挑战杯 创青春”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省赛银奖 (唐辉婵、廖琳、陈宁、张纯、吴嘉欣、谢星语、龚晋杰、李恒圳、肖毅敏、黄伟俊);第四届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(主赛道)省赛银奖(唐辉婵、廖琳、陈宁、吴嘉欣、张纯、陈浩杰);第十五届“挑战杯”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省赛特等奖(陈儒敏、陈星江、吴嘉欣、廖琳、陈浩杰、林羽、卢仕超、马骁骏、黄雯愉、李雪如);第十六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(陈儒敏、陈星江、陈匡吾、林羽、李雪如、黄雯愉、卢仕超、马骁骏)。

 参加“挑战杯”经历让团队明白:永不轻言放弃,携着梦想飞翔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!

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 版权所有

您好!您是第 位访问者!